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海邊的Lono

宜德思形成個人的語彙風格,來自於大學時期,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受到林惺嶽教授影響,因此,她將學術性融入藝術創作,透過對萬事萬物仔細的觀察,以及自由地發揮想像力,並融入族群的文化特色。也因此宜德思早在獲得第一屆(2012)Pulima首獎時,作品〈身體與靈魂的對稱關係〉(2012)中,以身著一襲白色泰雅族服女子與心臟為紋飾作為表達主題,就嫻熟地把她細膩的心思與情感,轉換成歌詠讚嘆藝術的繆思。那不只是從她自身認同的投射,更是她嘗試創作出美學的觀點的起始。 正如南島語系族群的美學向度,始終是她魂牽夢繫的所在。看似走向南太平洋島國的「他方」,描寫島嶼、海洋與圖騰,實則形成她自身內在探索的契機。〈海邊的LONO〉是關於夏威夷島的神祇,代表音樂、生育之神。這是宜德思受亞洲文化協會(ACC)之邀,拜訪夏威夷後,前往紐約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附近駐村時的創作,此作品也展現可閱讀性符號的豐富面向。 (撰文│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教授 許瀞月)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2019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