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家的路好遠系列二

作品〈回家的路好遠系列二〉再延伸了舊作,這是在2014年開始以鋁線結構結合手編的形式大膽構築的有機形體,亦是武玉玲在風災後返回家園時期,跳脫「裝飾」概念的實驗性創作,將線性媒材與飾品設計的結構解構之後的實驗之作,經過數年後不但增加了有機棉花材質的編入與填充,完整了原本麻繩纏繞鋁線的結構整體的包覆感,空間懸掛後的投影很耐人尋味。 武玉玲說到:「曾經失落在自己文化的我,為了追求現實夢想離開了同心圓的共生,像大地河流在大自然破壞中失了原有美麗色彩,但有一天重回它的懷抱時,依舊接納並重新塑造了新的我,就像風災後的山林一切也漸漸復甦。這段過程帶領我對母體文化的回歸與探索、女性精神的省思與歌頌,用心體會觀注與大自然共生關係,以此靈感作為索引,讓我開始對跨形式的創作有更開闊的思路,創作形式也隨之突破和改變,這就是重新被看見的我。」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導致原生家鄉—達瓦蘭(Davalan)部落被迫全村遷移到目前的禮納里(Rinari)部落,這無法預估的天災帶來的土地、家族崩落與族人離去的傷痛,還有長久以來深沉依賴的文化臍帶頓時斷裂,徹底的沖垮武玉玲心靈寄託—達瓦蘭永遠都在那裡—的最後一座堡壘,同時,是逃離也是復返,風災也讓武玉玲有機會返回原鄉,再次重新拾回身為「Aruwai」的身份與部落族人們重建關係。也因此,她開始參與部落事務與組織婦女團體,藉由集體對話、手作,來面對、療癒傷痛,從心重新凝聚生命的共同信念。 於是,Aruwai與部落婦女在這十年累積出來的默契與情感,經由手作—這是一種集體療癒的過程,跨越藩籬、重生的創作,在創作中將自己帶回初心、回歸「純粹」,屬於自我生命的本質,也透過創作走向「純粹」的精髓價值。從物件反思被賦予的責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反思行為規範等建構過程,藉由自然素材、複合媒材、傳統物件的融合,如何去蕪存菁將「純粹的關係感」釋放於作品中,也將「Aruwai Kaumakan」和「武玉玲」融合連結纏繞在作品中。(撰文│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王昱心)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2014-202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