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原植物-3

蔡獻友歷經2005年之後的《極地──冰.光秘境系列》,探討個體同時體驗生命現場與藝術創作體現的境地之後,在2009年的《桑桑系列》重新回到以野地植物為創作媒材的階段;「桑桑」是藝術家意圖疊合「形」、「意」所自創的一個名詞,正如一個人站在荒山野地中,聽聞大自然由四面吹起的風聲,也如大地腹腔發出的共鳴之音,更像那經過極光溶化後的冰水,滲入極地土壤,蘊育出植物新生命生長的聲音……。在這個系列中,植物的形象與大地的意象交相重疊,而生長也和死亡交相重疊。緊接的《青葉落白系列》,則是著重生/長/盛/凋的生命循環,人們固然不捨青葉轉褐、好花凋零,但隨著花凋果殘,生命進入收斂、潛伏的階段,也正是蘊含著另一個生命的誕生。2013年以後的《植.樹系列》,以落葉在畫面上拼成一棵樹形,似乎讓我們回想到藝術家年輕時仿埃及人製作木乃伊的方式,以樹皮纖維包裹蔬果的創作。生命循環、不斷反覆;只是也不斷擴大、深化……。至於2017年的《原植物系列》,正是在這個脈絡發展下的一個重要片斷。 原來在2016年,他參與一個西藏訪問團的行程中,見到了大量的黑色壁畫;而「黑」自始就是他關切、探討的一種生命能量,一如1986年展開的《墨結晶系列》;不過當這樣的能量和植物的元素相結合時,便產生了一批以歷經數億年時光,既是原初也是最終型態的原始植物生態為內涵的《原植物系列》。 該系列中的「黑」,是以植物燃燒而成的黑塊粉末與水性壓克力膠調製而成的顏料,形成黑色的基底層,表現大地土壤深處神秘區域的原始能量;而上面浮現的植物形態,則是以真實的植物覆蓋,經氧化後所形成的褐色痕跡,那是一種自然形成、非人為刻意描摹的「理型」呈顯。(撰文│臺灣美術史研究者 蕭瓊瑞)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2017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