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The World II

出生臺灣嘉義的蔡獻友,在1985年,也就是國立臺灣藝專(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即將畢業的前一年,參加文建會舉辦的「國際造型藝術研習營」,會中有來自加拿大的華裔藝術家宗永燊,介紹各國前衛藝術家的創作幻燈片,啟發了蔡獻友對藝術創作媒材可能性探討的高度興趣。 隔年(1986),他自藝專畢業,便以一批稱作《墨結晶系列》的作品,獲得當年的第11屆雄獅美術新人獎;而這件完成於1988年的〈The World Ⅱ〉,正是這個系列的後期作品之一。 所謂的《墨結晶系列》,其實就是以傳統書畫中最重要的媒材「墨」為出發點,結合大理石粉、和壓克力顏料等,以高度的物質性,進行各種可能的探索實驗與造型變化。先將墨放入水中融化,然後經由陽光曝晒或自動蒸發晾乾,最後進行堆砌、積壓、上色等過程,重新賦予「墨」新的生命力。當中結晶的墨質,會因外在自然條件的變化,產生諸如:紋路龜裂、色差逆反,乃至外物介入……等等不可預期的現象;而這些可控與不可控的變化,既滿足了創作者即興創作的快意,也契合了藝術家關切物質/精神、媒材/環境、人為/自然之間的種種矛盾與融和;一如藝術家所言:「從物質出發,最後依舊回到物質;在物質極盡處,精神於焉產生。」 《墨結晶系列》是蔡獻友揮別學院傳統繪畫,進入個人語彙與思維的起手式,自此而後,蔡獻友的畫面不再是多彩誘人,他寧可取黑而不願投巧。尤其「墨黑」對他的魅力,他認為:猶如藏於深土地脈中的渾沌油礦,是歷經千萬年淬鍊、脫盡鉛華而得的一種色彩。墨黑把物質還原、把時間推向原始;那是宇宙洪荒、天地初創時最具生機的一種力量。 (撰文│臺灣美術史研究者 蕭瓊瑞)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88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