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未來的衝擊

身為中生代臺灣錄像藝術家,蘇匯宇的拿手絕活之一:徵引史事,進一步促使與當下發生連結,生成新意。而往往令他興致勃勃的史事,未必是宏大敘事,更多是與其個人成長生命經驗具有緊密關係的吉光片羽。發表於2015年的〈臨風高歌〉與〈超級禁忌〉,可謂箇中代表:透過被查禁的靡靡之音與色情刊物,直指戒嚴時期政體對於人民身體與思想無所不在的控管。 除了此一鮮明路線,蘇匯宇另一取材於史事的創作題旨則可以三頻道錄像裝置〈未來的衝擊〉(2019)為例:藝術家回想起小時候在務農爺爺的書櫃上看到暢銷書《未來的衝擊》(Future Shock,1970)譯本,以之作為回望過往,並重思當代的起點。對於蘇匯宇而言,這樁童年回憶之所以在多年以後再度浮現,關鍵在於縱使是勞動者的爺爺都被當時的未來學說吸引,繼而誘發藝術家的創作動機。 而這一本旋即被翻譯、配上大阪萬國博覽會鳥瞰圖像,並加上「七十年代最具衝擊力的書!如何對應劇變的明日社會!」文案作為封面的趨勢著作究竟有何魔力? 托佛勒(Alvin Toffler,1928-2016)的著作描繪了人們如何在一個強調資訊、科技及意識型態驟變的後工業社會生存的景況。全書二十個章節、琳瑯滿目的新創字詞,栩栩如生地勾勒出烏托邦世界觀。原作出版的隔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隨後雪崩斷交接踵而來。更不用說兩次的石油危機讓全球七葷八素。諷刺的是,書名「未來的衝擊」一語成讖,只是來到的竟是「歹托邦」(dystopia)。 在此種後見之明的語境中,可想而知蘇匯宇的〈未來的衝擊〉衝著托佛勒而來,反其道而行:從原典任意擷取的關鍵字要不是構成了十個章節的題名,就是托式遠景在高速攝影機的運動中一一淪為夭折的蜃景。細數箇中幾個鮮明場景,歷歷在目:科幻感十足的人物造型,除了格外孤寂與沉默,總在懷古的空間中,不合時宜地格格不入;引述自原作的英語旁白愈是頭頭是道,讓人無限憧憬,映入眼簾的人事物更顯蒼白荒謬。托式的未來世界在書中活靈活現,三頻道錄像裝置呈顯的則是暮氣沈沈。 半個世紀前藝術家爺爺所想像的世界究竟是什麼?他和藝術家影像中的未來世界是顛倒的嗎?還是未來的未來如出一轍?(撰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電影創作學系教授 孫松榮)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2019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