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港灣

一個人的格局,從其所做所為可以見諸端倪,而一位藝術家的寬闊度和所埋藏對天地的關懷,也可以從其作品中讀出一二。李俊賢的本土意識濃烈,曾撰述一篇以〈台到深處無怨尤〉為題的文章,闡述了他自我風格的形成與確定。文中再三說明,因為他覺得「台」的內涵很特別、很豐富也很活絡,也由於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所以「台」是出自他的身體、是他的生理本能,也是他多年歷練、體驗和思考的結果,因此自然而然地「台」便成為他認同的標的。這個自然而然的「台」,貫串了李俊賢的所有言行,作品也因此成了他「台」的美學體現。 李俊賢的這兩件海港的畫作,分處不同時期;畫面的經營從俯視的角度遠眺整個港埠,雖然有廣大視野的涵蓋,但卻顯得蒼茫和孤獨,承襲了他青年時期以超現實主義風格進行創作的脈絡。在李俊賢過去的作品中,常以宏觀的廣袤視域來做為畫面的構成,主題上貫通古今、下扎根本土,帶有歷史性和史詩型的意味,是李俊賢90年代發展獨特的「HUE」(甩)技法和主觀豪快筆刷符號之前,最典型的藝術樣貌。就如1983年創作的〈高雄港〉,畫面溫和沉穩,畫中所使用的色彩雖具舞台戲劇性,但基本上還是以掌握整體港埠的「景」為創作的主要內容,屬於李俊賢的早期風格之作。 而另一件〈港灣〉,雖未簽下創作年代,但從筆刷的快速運動、甩灑技法等風格慣性中,約略可判斷此作應為90年代中期的作品,因為有了更多非視覺處理的部分,是個人內在情感的表達,和他90年代參與了歷經10年的「台灣計劃」有關。從1991到2000年之間,李俊賢會同陳水財、倪再沁兩位當時高雄著名的藝術悍將,所共同進行的以類田野調查的方式、用圖像的記錄和多媒材的拼貼手法的「台灣計劃」,不但記載也記錄了台灣各地的風土,也是藝術家對台灣本土地域文化理解下的個人眉批,〈港灣〉作為此計劃中之一環,自有其合理之處。〈高雄港〉和〈港灣〉這兩件海港之作,是不同時期的李俊賢,但卻都是他「台」得始終如一的具體表現。(撰文|李思賢 東海大學美術系所副教授兼臺灣美術研究中心主任)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不詳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