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灣塔露桑之一

1999年之後,陳水財的創作走向兩個主要的方向;一是受數位網路影響的虛擬圖像,一是家族記憶的浮現與捕捉;《台灣塔露桑》系列即屬後者。 「塔露桑」(たろうさん)是日語中的「太郎」,也是對軍中「少年兵」的稱呼;有一點像台語中的「春風少年兄」,又有一點像「黑狗兄」的稱呼,但不像「黑狗兄」的講求時髦,卻多了一絲英雄的氣概。在戰後初期的台灣農村,仍有許多當過「日本兵」的親族長輩,他們往往聚集一起,喝了酒,就會大聲高唱日本軍歌,人們也都習慣稱呼他們「塔露桑」。 1999年,陳水財逐漸結束以單一人頭卻富多元象徵的《人頭》系列創作,進入《台灣塔露桑》的系列,那是對成長記憶的追念與捕捉。最早的構圖,是以手繪的方式,將主角置於畫面正中,這也是當年許多台灣青年當兵時喜歡到照相館拍全身軍裝照的共同形象。之後,藝術家將手繪的底稿,再以絹印、炭筆、石蠟、凝膠等媒材和技法,加以多次覆蓋、重繪,形成一種重疊、模糊的視覺現象,一如記憶中不可確定的影像;而色彩的曖昧、若有若無,也產生了一種充滿虛幻與感傷的情緒。 日治時期的社會生活經驗,儘管在戰後戒嚴體制的壓縮下,一度似乎消失無踪,但在戰後初期出生成長的藝術家,如陳水財等人的身上,仍是伴隨著語言、生活日常,成為集體記憶中難以掩藏、抹滅的重要成分。(撰文|蕭瓊瑞 台灣美術史研究者)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99-201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