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秩序與非秩序

葉竹盛,高雄人,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畢業。1975年出國留學西班牙前,已和高雄、台南藝術家組織「心象畫會」,探討複合媒材創作問題。按學者賴瑛瑛研究,複合媒材在台灣首見1950年代的現代繪畫浪潮,當時多用來豐富繪畫的肌理表現;60年代出現挪用日常物觀念,利用民俗與工業產品來反映時代虛無;70年代台灣工業及社會發展快速,複合媒材與照相寫實成一體兩面;80年代海歸藝術家帶回更多媒材實驗以表達精神上的後現代、國際化與自由主義,也促成90年代多媒體藝術的出現。葉竹盛的複合媒材創作開始於70年代、成熟於80年代,代表台灣藝術發展的關鍵轉折,但其獨特性,不僅包括形式上的探索、深刻的人文反思,還有對藝術本質性的提問。 高雄市立美術館收藏的葉竹盛作品,創作時間不同,但標題相同,可見其藝術研究的一貫性。在〈秩序與非秩序〉(1989)及〈秩序與非秩序〉(1992)裡,我們或可層層解析。首先其基底材質是紙,可看出其對傳統繪畫形式,如尺寸、結構、習慣、造形等發起挑戰。繪畫不再堅守2度空間平面,也可成為3度空間類雕塑。再從裱貼物中的樹枝與破布,可見其對工業文明大量生產進而破壞自然進行反省;利用拾得的材料進行創作,賦予精神性的意義和內涵,使藝術成為行動的過程及結果,不但證明台灣藝術家赴歐學習能深入戰後藝術的核心,也反映現代主義追求進步所造成的人類社會共同危機,及在藝術中進行跨國連結的可能性。但最重要的,是利用墨汁來統合所有材料,這完全表達出東方或亞洲藝術的普遍特質,也帶有濃厚的在地意識與人文情感。最後,對秩序的追求和應用,是科學世界的零度座標、美的來源,但藝術只能是有序的嗎?或許藝術的本質是無限的可能,秩序與非秩序不必相互否定,因為在藝術的世界裡,最重要的是對人的關懷、善的實踐。 葉竹盛的作品,沒有亮麗浮誇的色彩,低調如他。但像一杯好茶,詩意的穿流在時間中,不斷產生漣漪。那感性的滋味,至今不能退散。(撰文|李書旆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兼任講師、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學系兼任講師、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研究員)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89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