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啟示錄

董振平認為,現代雕塑是平面繪畫與立體造型的綜合體,他對空間有一番詮釋,他提出「迴旋穿透」的概念,認為「立體釋放平面,平面釋放立體」[1],打破傳統雕塑的空間思考。對於立體雕塑的詮釋,他認為是將物體壓扁和平面切割以及捲曲成為造型的過程,由此發展出「迴旋穿透」立體構成之概念。於實體和虛體之間,探究迴旋與穿透之構成,製造出立體的正負空間的運作關係。他常運用「對比」的手法,讓觀眾去體會對立的效果,而營造「虛」與「實」對比的成果。在此作中,藝術家透過材質的穿透效果與環境空間及色彩,營造立體造型特有的美感與認知。「迴旋穿透」的另一個觀念,是要讓觀眾成為主動參與的主體,從作品內部從裡到外的環繞迴旋穿梭在其中,使觀眾的行動成為另一種穿透的概念。(撰文|彭康家) [1]賴育廷,《迴旋穿透–董振平鋼鐵雕塑的作品探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雕塑組碩士論文,2006,頁21。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9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