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山海屏風-木靈

在〈臺灣山海屏風─木靈〉這件作品中,簡佑任挪用日治時期來台任教的日本藝術家鄉原古統(Gobara Koto, 1887-1965)的同名屏風作品,以「水泥」作為材料臨摹並放大,將原有的創作諧擬為一座如高牆般的巨幅屏風裝置作品。 鄉原的原創作品創作於1934年,表現出阿里山神木與原生林的蓊鬱、蒼翠、神祕且寓意深遠,而簡佑任則用「水泥」取代宣紙作為水墨設色的基底材,再將圖像用線條墨彩鋪陳於粗獷的水泥表面,上墨後又以鑿刀捶打削去,去除水泥表層後,又再染墨來回交替,此接近暴力的破壞性畫法形成獨特的水泥皴法。簡佑任並將一兩棵植栽、一堆堆建築廢料、水泥漿混亂地噴灑、丟散在屏風的後面,伴隨著屏風前崩落的石塊,共構成這件裝置作品。「水泥」的運用,在此作為一種強烈隱喻的批判性符號,也是一種創作策略的彰顯,而原本應該具備典雅氣質與劃分內外空間的「屏風」,也被裂解為粗鄙而難掩醜陋的巨型圍牆,讓「木靈」的諧擬充滿衝突爆炸力的視覺精彩度。 「諧擬」本身即是一種有計劃性的創作思考、一種創作策略。這裡存在著兩種跨時空的視野,透過對原作的臨摹模仿去閱讀前人的觀看方式與畫面的結構布局,這種手法似乎召喚了過去學習傳統水墨畫的方式。再者,作者意欲藉由過去的圖像來與今日的諧擬再做一對照,將時空環境變遷的劇烈差異性視野加以具體化,也就是透過鄉原的眼睛回探過去,再經由對鄉原作品的戲仿,來表現今日台灣被破壞殆盡的山林面貌。(整理:陳美智,整理自《2020高雄獎》專輯)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2016-2019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