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2018-32A、B、G、H

本作由四個高度近三公尺的單元所組成,每個單元下方都有纖細的展示架,但展示架上呈現為矩形塊體的物件卻令人驚訝地沒有什麼沉重之感——推敲其原因,首先,或許是因瓷土素燒的淺色質地所致,它們雖然有著超過一般人身高的尺幅,卻尤顯輕盈;再者,當觀者為了看到細節而靠近作品,又會發現這些塊狀物都是由一個又一個杯子狀的容器所組成,有的還附上蜿蜒的扁平條狀構造物,但說這些構造物是某種「組件」或許有誤導之嫌,因為這些容器雖然大小相仿,卻絕非那種整齊畫一的工業製品,它們的表面都保有非常多的手作痕跡,也因此,近看時會發現這些矩形塊體並不是被「結構」在那裡,而更像是一種偶然地「堆疊」在一處的有機體,輕盈感來自生機盎然的手作痕跡,它們歡迎觀者的親近。 在柔和的展覽光線照射下,這些有著工業規模的構造物卻有著容許觀者貼近閱讀的私密感——這些反差當然來自徐永旭堅持已久的創作方式,儘管他的陶製作品有著極限主義物件的尺度,但不同於這些讓他十分尊崇的美國藝術家前輩,徐永旭始終維持以手指捏塑的方式進行創作,我們眼前這些巨大的構造物同樣如此,策展人龔卓軍曾將徐永旭據以構造大型量體的小物件稱為「小孔竅」,如果說小孔竅的數量本身即已凸顯了藝術家創作過程強調的身體勞動過程,這些小單元最後所組成的「大孔竅」卻在視覺上化整為零成為整體,在凝視它們時,我們彷彿被這個巨大的孔竅所捲入而難以逃遁。(撰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 簡子傑)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2018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