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四季遊蹤-孤挺枝

《四季遊蹤》系列,是陳順築2001到2003年間完成的作品,共計15件,他自認這個系列是:經歷長時間的影像行腳與冒險後的返樸歸真。雖然類型上,也可歸類為他所自訂的個人創作的第二階段:「內化的影像複合媒材」;但在手法上,已不大量運用五花八門的材料,而是回歸到以家族老照片為文本,只是在照片上拼置上幾種不同尺寸燒製的轉寫影像磁磚,最後用穩健平鋪的圖裱手法,框上以台灣常民調性的鍍鋅鐵框。不過,這種節制而素樸的手法,相對地蘊含並散發濃郁的傳記式情境,乃至日治以來社會變遷的集體記憶。 首先是這些家族老照片的來源,大部份取自喜愛拍照的父親在50至70年代之間的「快拍」,有成功的,也有被認為是失敗的;但隨著時間的洗滌,大部份的作品底片都呈顯一種「破爛」的質感。偏偏這些「先天不足」(拍攝者的非專業),加上「後天失調」(保存不當),看似「破爛」的老底片,在經由陳順築刻意的放大、處理後,原本的斑駁模糊或唐突的反差,反而形成一種「回憶」或「記憶」的「時間」特質;原本純屬私密的生活記錄,也轉換成一種提示自身「異像」存在的公眾訊息,而「黑白」的本質,更強化了「超現實」的想像與延伸。 接著,是影像磁磚的介入。「磁磚」是日治時代以來,小康人家生活環境中最深刻的記憶。從磁磚地面,到爐灶、廁所的牆面,乃至家屋正面的裝飾,那是「現代化」、「時尚化」,乃至「富有」、「華美」生活的象徵;而陳順築父親身為建築從業者的身份,更與這樣的「建材」關係密切。 21世紀初期完成的《四季遊蹤》系列作品,延續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如:〈好消息!機器饅頭來了〉(1994),及2001年的《族譜肖像》系列,是在畫面中加入異質的物件,改變了照片原有的美學或思維脈絡;但相較之下,《四季遊蹤》則回到老照片更完整的時空脈絡中,以類似「加註」的手法,讓極大化的老照片,和框景化、視窗式的磁磚影像,產生一種強化、補充、彌合的意義。 陳順築操作影像的複製,要先選定照片的局部,委託工廠印製釉藥膜片,再親自黏附到磁磚面上,以800度至1000度的高溫窯燒,整個過程,也是一種療癒傷痛、縫合記憶的過程。 〈四季遊蹤──孤梃枝〉是藝術家對外祖母的追憶,是以全身正面的形象入畫,有一種莊嚴的神聖性,一如傳統廳堂中供奉的「太祖、太媽」祖先畫像;但過於清晰或直接的面容影像,不免落入私人情感投射的窄化,因此以「樹枝」的磁磚影像掩飾,殘節枯枝卻又堅挺不屈的身形,正是外祖母生命的寫照,也是多數台灣女人的美德與命運。(撰文|臺灣美術史研究者 蕭瓊瑞)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2003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