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紀念詩人余光中(1928-2017)-埔里甘蔗

蔡佳葳,1980年出生台北, 2018年應本館「靜河流深」展覽委託,結合中都唐榮磚窯廠的火口而現地裝置〈水月〉,創作將觀念具象化為圖像的《紀念詩人余光中》系列、歌聲錄像系列作品〈尼泊爾地震災民營之歌〉、〈聽她歌唱〉的第三部曲〈高雄港漁工之歌〉,這些作品以其詩意想像的質地,展開與城市高雄的寧靜與深刻特質的對話。 《紀念詩人余光中》為蔡佳葳紀念已故詩人余光中的系列創作,其以水墨、水彩繪於宣紙,擷取余氏《安石榴》詩集的文字,結合台灣南方熱帶地區水果圖像,構成繁密的畫面。對蔡氏而言:「書寫的行為不僅是一種心智練習,同時也是一種視覺工具,⋯這是一種讓書寫文本的行為成為安心定志的過程,並能從中體悟佛教中關於『空性』的概念,還有關於『自我』及所有與自我概念密不可分的蒼生[1]」 。基於此,蔡氏在〈紀念詩人余光中(1928-2017)-安石榴〉、〈紀念詩人余光中(1928-2017)-埔里甘蔗〉中,將「書寫」作為一種姿態,結合佛學的冥想行為,轉化詩詞意象為圖像,其中,剖半的安石榴與食半的甘蔗為觀者提供觸嗅覺體驗,同時透過不按新詩語法結構安排的文字,挑戰文學既定的規範與形式,亦架起文學與藝術領域間的橋樑。 根據蔡佳葳的一段表述,或可為此橋樑形構出更深刻的內涵:「他(余光中)出生於南京,從小逃離戰爭,最終於1950年時落腳台灣,自1985年來將高雄當成他最後的家[2]」 ,而蔡氏自身亦於2002年赴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研讀「工業設計及藝術建築史」,2010年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L’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進行「塞納河計畫」,長年遊走於台北、巴黎、紐約等城市。在此,「離散」成為一個關鍵字,不僅是藝術家與詩人的共同經驗,更關乎離散論述場域形成的可能。如果此論點成立,下一步應更細緻探問的是:於離散者而言,在多重移置的過程中,「家」所指涉的認同意義為何?與居住地/城市的關係為何? 以離散的意義而言,本次典藏「靜河流深」展覽中的三件作品,皆通過離散個體內觀且多義的詩性視野,映照出高雄身為移民城市的特質——「家」不再是根源的二維思考,而是並存過去與在地經驗後,發展出三維、甚至多維意義的可能,由此既呼應策展理念所揭示:「河流穿越界線、連結彼此,卻又寬厚地包容著彼此的不同[3]」 ,同時潛伏於蔡佳葳作品之中的正是一股批判二元論與中心主義的動能。(撰文|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助理專員 陳嬿晴) 註: [1]〈A conversation between Heman Chong & Charwei Tsai〉,《自虛空中迴旋而來》,台北:耿畫廊,2015,頁10-43。 [2] Tsai Charwei, “In Memory of Poet Yu Kwang-Chung (1928-2017), 2018, Drawing Series”, Charwei Tsai, http://charwei.com/projects/in-memory-of-poet-yu-kwang-chung-1928-2017-2018-drawing-series/. 2 November 2020. [3]〈關於 靜河流深〉,「靜河流深」展覽手冊,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無頁碼。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2018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