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圖(臺灣)〉為觀念藝術先驅美國藝術家約瑟夫.科蘇思應高雄市立美術館「靜河流深」展覽所委任之現地創作,作品由巨幅之霓虹燈光裝置地圖伴隨一系列七幅的文字板所組合而成。 霓虹燈地圖線段取自於1638年《手繪臺灣海圖》台灣西南海岸線的一部分,擇選繪製於17世紀大航海時代之古地圖,其有著在地無法閱讀的語言,以及與今日台灣截然不同的國族認同;並且,不同於我們實際使用的現代地圖,它屬於一種正在建構中的世界觀,和我們當代的「世界」概念認知相較形成一種差異的經驗。由絹印製作的文字板則呈現自諸如: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德勒茲(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 1925-1995)、霍爾(Stuart McPhail Hall, 1932-2014)等哲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對於地圖製圖之指示、再現、意義、圖示、社會構成等重要概念的引文,又重新賦予地圖本身與製圖的形成再一層的意義。 延續著科氏創作中一貫對藝術之意義生產與形成之詰問,概念與語言兩者於其中的運作,〈世界地圖(臺灣)〉一作透過文本的援用,探討著地圖繪製的語言意義,製圖學對象與製圖的內在語言之間的關係,藝術家質問著在地化的語義學意涵,返回語言生產過程以及意義塑造之本身。(撰文|高雄市立美術館助理策展人 方彥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