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高雄港漁工之歌

蔡佳葳,1980年出生台北, 2018年應本館「靜河流深」展覽委託,結合中都唐榮磚窯廠的火口而現地裝置〈水月〉,創作將觀念具象化為圖像的《紀念詩人余光中》系列、歌聲錄像系列作品〈尼泊爾地震災民營之歌〉、〈聽她歌唱〉的第三部曲〈高雄港漁工之歌〉,這些作品以其詩意想像的質地,展開與城市高雄的寧靜與深刻特質的對話。 蔡佳葳與西藏導演慈仁建塘(Tsering Tashi Gyalthang)結識後的錄像創作,可見其將著眼點置於各種被忽視的離散、流亡族群的聲音之上,由此為上述提問開啟另類想像。作為歌聲錄像第三部曲作品,〈高雄港漁工之歌〉延續受尼泊爾長者啟發而採取的歌聲形式,邀請八位高雄港的外籍漁工吟唱其家鄉樂曲,傳遞對故土、故人的思念,以及在台工作艱困的複雜情感。在此,個體成為「故鄉-在地」經驗揉雜的平台,而那些因在台的生存經驗而產生的懷鄉行為,更應被視為是一種在地、高雄式的鄉愁。 以離散的意義而言,本次典藏「靜河流深」展覽中的三件作品,皆通過離散個體內觀且多義的詩性視野,映照出高雄身為移民城市的特質——「家」不再是根源的二維思考,而是並存過去與在地經驗後,發展出三維、甚至多維意義的可能,由此既呼應策展理念所揭示:「河流穿越界線、連結彼此,卻又寬厚地包容著彼此的不同[1]」 ,同時潛伏於蔡佳葳作品之中的正是一股批判二元論與中心主義的動能。(撰文|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助理專員 陳嬿晴) 註:[1]〈關於 靜河流深〉,「靜河流深」展覽手冊,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無頁碼。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2018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