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白中之白(林壽宇)

畫面中超過二分之一是全然的白,畫家林壽宇(1933-2011)在他自身的白色之後。風度優雅地,氣定而從容,將深邃的目光拋向攝影鏡頭這一端。此幀肖像拍攝於林壽宇1982年回台舉辦個展的隔一年,此前,任職《時報周刊》的林柏樑因曾採訪過林壽宇而相識。照片則是林壽宇本人特別委託林柏樑再為他拍攝的。 以極簡、白色、孤絕風格而聞名的畫家林壽宇,是霧峰林家之後代,17歲那年到香港讀書,後赴英國學習美術與建築。1958年他以繪畫為業,先是發展東方抒情的抽象繪畫,60年代中期之後,逐漸走出一條以極簡與大片留白的抽象風格之道,並在西方畫壇取得相當的成功。1982年,五十歲的畫家回台舉辦在台第一次個展,展出「白色空間」系列。由於其所擁有的高度才華,加上迷人風采,時人有以林壽宇旋風形容當時他所受到的、眾多年輕藝術家的仰慕與追隨,以及在藝術圈所造成的焦點與話題。 從這張照片,觀者可充分感受林壽宇本人高貴的氣質神采。但除了影中人的魅力之外,這張照片的組構亦別具巧思。林壽宇在一片白牆之前倚靠著一幅接近全白的畫作,在兩片白之間,照片定名為「白中之白」,刻意藉由題目與畫面,表現了林壽宇本人的作畫風格與傾向。 有意思的是,林壽宇其趨近於空無的極簡畫作中,向來被認為重點不在於線條或造型或色彩的表現上,而是平面與平面之間的空間變化。在白之中,再突起了幾道的白,於其所表現的空間世界裡所仰賴的,是與攝影相近的原理:光、影、階調、層次、佈局,攝影師乃是光與影的操縱者,透過感光元件,讓光進來,影子留下,如何形塑一個景框內的由光影所形塑的空間變化,一直是攝影所在乎的。而林壽宇對光線的敏感顯然不亞於以光書寫的攝影者林柏樑,因此為其造影,既是對話也是挑戰吧。 照片以這樣的形式呈現,就像繪畫與攝影的對望、寫繪者與定影者的對峙。在宛如過曝般、過度張揚的平面性與被壓抑而細膩的深度性之間,表現出一種細膩的神經質,而作為這兩種緊張並存之時唯一焦點的主角,其一派輕鬆的神態卻又中和了一切的不安。 照片實際上蘊藏著很多沒說出來的話,一如照片中的白、也是林壽宇的白。 此外,這幀肖像除了紀錄層面,也可窺見林柏樑攝影風格之形成與延續,對照其於2000年前後所拍攝的文學作家肖像系列,林柏樑長於以畫面、背景、佈局與隱喻烘托被攝者之作品特質與個人精神之特點,從這時期的肖像影像已清楚可見。(撰文|國立成功大學多元文化研究中心 陳佳琦)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拍攝年代1983,沖洗年代2018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