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東西之間(蕭勤)

照片中的畫家端坐於路口的斑馬線上,他正往哪裡去?是這張照片予人的最初印象。 畫家蕭勤(1935-)出身民國世家,父親為有「中國近代音樂教育之父」稱號的蕭友梅(1884-1940)。1949年他隨著姑父王世杰(1891-1981)來台,17歲時考入台北師範學校,之後進入李仲生(1912-1984)畫室習畫。1956年,以李仲生師生為主的「東方畫會」結成,蕭勤為其中一員大將。同年,蕭勤前往西班牙留學,此後20年定居歐洲,活躍於西方藝壇,也努力幫助東方畫會在歐洲辦展。 作為戰後台灣最重要之美術團體之一的東方畫會,以具有獨創的現代風格與自由的藝術態度,為當時充滿政治壓抑與精神滯悶的台灣藝術帶來變革和衝擊,且試圖在深受西方影響的現代繪畫手法之中融入東方思想。蕭勤畢生在這種西方與現代的影響之下找尋自身的東方精神與繪畫哲理:陰與陽、虛與實、形式與無形式、物質與精神、抽象與具象等天地間種種「二元」的相生與相對性,不停與之對話。蕭勤的作品以水墨線條、寬闊之色形色帶、大片方圓以及講究均衡之構圖最廣為人知。 這張照片拍攝於1978年,時值年方43、去國22年的蕭勤首度返台之際。當時蕭勤乃因受邀出席政府召開之「國家建設研究會」 而返台,多年未歸的他備受當時媒體關注。這張照片為時任《時報雜誌》攝影記者的林柏樑為蕭勤所拍攝的採訪照,林柏樑仍記得,當天他與蕭勤相約於台北市新生南路和仁愛路的交叉口,時間為清晨五點。林柏樑請蕭勤坐在路口,一條現已改貌的雙向人行斑馬線上,拍下這張題為「東西之間」的照片。 照片中,直直貫通畫面的是一條條粗寬而平行的橫白線,因雙向分割而形成一種左右均衡的配置,畫家端坐間中,身側兩邊不同方向的箭頭,先是形成一種視覺暗示,白色線條彷如軌道,從鏡頭前往後一直綿亙而去,或者反之,也像是畫家從一路行來的軌跡。其次,這箭頭也像是一種影像暗示,隱喻一位長期在處於東西方文明之間的畫家、對自身的探索與抉擇。在這一幀肖像中,攝影家林柏樑充分展現其擺拍藝術家的用功與獨到。他擅以背景烘托被攝者的創作風格與內在精神,人行穿越線正巧妙呼應畫家筆下的平行色帶與硬邊色塊,象徵著蕭勤的藝術特色。 而從之後發展回望,這一年似乎也是一次藝術家生命的轉折點,浪跡他鄉的畫家在這次返台之後,逐漸增加回台辦展次數,及至返台任教、定居。種種與畫家生命相繫的故事,似乎更加添了這張照片的寓示性,當時試圖呈現一則「往何處去?」之質問與暗示的攝影作品,不覺說出了更多景框之外與往後將至的更多餘韻。可以說,而林柏樑鏡頭下的蕭勤,已非當下的蕭勤,那同時也是一個歷史時刻的蕭勤。(撰文|國立成功大學多元文化研究中心 博士後研究員 陳佳琦)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拍攝年代1979,沖洗年代2017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