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水沒-嘉義北港溪口空軍水溪靶場(鰲鼓溼地﹚

《臺灣水沒》作品是楊順發意志力的展現。每一次的拍攝,都需克服「如何靠得更近」的困難。海平面之下,無法目視,可能是高高低低的污泥溝渠,無法看出哪裏原本是道路、哪裡原本是魚塭,意外危險隨時可能發生。頂著烈日,在一片汪洋之中,楊順發用竹竿探測水中之路,步履維艱,在那險峻的環境,緩慢建構最佳位置與角度的圖像。楊順發將《臺灣水沒》定調為:文雅、空曠、寧靜、輕柔,凡事可以慢慢來的感受;在幽美雅靜的景觀中,帶有濃濃蒼傷的美感,他認為這就是「臺南味」。《臺灣水沒》電腦後製的精細接圖,使得天空雲彩與水面波光,產生微妙模糊的動感。這些廢棄的建物,佇立水中,有著極簡的造型,無論是紅磚的民宅、塭寮、灰泥碉堡,似乎仍舊在水中載沉載浮,恍惚眼前緩慢現身的海市蜃樓;層次豐富的中間色調、低反差、去飽和,細膩的色彩,微紅滲透微藍,水面相連天際,賦予寧靜優美的恆古時間感。時間是在空間得以看見,時間顯現在沉浮波動的空間。《臺灣水沒》介於真實與幻覺,把現實的「水災難」轉化成為一個想像的「詩空間」。《臺灣水沒》的沉浮空間、微妙時間、虛實幻象,需要觀眾的「在場」,以進入這個藝術的特異時空。感知體驗是「向世界開放」的方式,讓我們對於心靈之外的事物,產生感性認識。讓觀眾意識到現實與虛幻的感性體驗,《臺灣水沒》主要不是災難的寫實,而是超越了可見的視覺形式,超越了表象的柔和美感,向觀眾顯現,現實世界「水災難」轉化成為攝影藝術《臺灣水沒》的美學感性。雖然是柔美的表象,《臺灣水沒》將充滿歷史痕跡的廢棄建物,再現於當下時空,隱喻大自然無言的抗議。看似寫實拍攝於臺灣西南海岸的淹水地帶,卻是電腦後製的虛構空間,模擬真實卻不存在於現實世界,而是特別存在於人類視覺想像的感受能力。邀請觀眾打開視域、親身感受一個從未藝術體驗的時空。楊順發堅強的意志力,長期不斷的自我挑戰,致力突破攝影藝術的界限,也突破敘事臺灣「土地與人民」的方法,這是他30多年修煉的藝術美學。(撰文|張美陵)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2015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