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竹𥴊

"本件竹𥴊以竹篾編織而成,素色,表面無髹漆,外觀呈圓盤狀,口大身淺,底部為圓弧形。器身由十字交叉的平編方法製成,經篾片使用兩條竹篾疏密間隔排列,緯篾片使用單條竹篾壓二挑二上下交編,密接不留縫隙,上緣以籐皮纏繞收編,左右兩側以藤皮捲繞,製成圓弧狀的提耳,方便搬動時手持抬起。底部背面中央插有兩長條狀、兩端削尖的厚竹片加以固定,且於兩端加上方形墊片,增加擺放時的穩固性。 「𥴊」 (kám,或寫成「簳」)為臺灣閩南語,指用來盛裝物品的圓形淺竹筐,一般無洞的稱為「𥴊」,有洞的稱為「篩」,為臺灣早期農家常見的生活用品,客家族群則將此類的竹筐稱為「大毛籃」。竹𥴊的用途相當廣泛,可存放生鮮蔬果等食材,或用於曬製農產品、搓製米製品等,若編製時調整竹篾間的距離形成孔隙製成「篩」,可用於篩選稻米、豆類等食材。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