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周紅綢

臺北大稻埕人。曾入選第5回(1931)、第7回(1933)、第10回(1936)臺展東洋畫部,入選作品分別為《文心蘭》、《睡蓮》、《少女》,除了《少女》為人物畫之外,其餘均為花鳥畫,畫作簽名多以「紅綢」落款外加一方印。周紅綢於1931年初入選臺展時,《臺灣日日新報》有一則採訪報導:「去年自第三高女(今中山女高)畢業,目前是女子高等學院一年級在學中(略),畫題的『Oncidium』是蘭花的一種,今年七月中在植物園温室寫生之作,經鄉原老師的建議,趕在報名截止的10月16日送件(略),因為是長女,所以無法赴東京學畫,這事令我感覺非常遺憾」。然而,根據賴明珠的研究,周紅綢在女子高等學院只唸了一年,1932年便轉入東京女子美術學校就讀,1935年畢業。或許臺展入選的喜訊,改變了周紅綢的求學之路。根據東女美校同窗會規約,該校學生一畢業便直接成為會員,周紅綢的確名列該會1935年會報的「新入會員」名單中,並以作品《靜物》出品同年5月的第4回青柿社展。「青柿」為「不成熟」,有自勉之意,提供會員一年一次的作品發表機會,但周紅綢於1937年結婚之後似乎不再創作,應未繼續參展。

基本資訊

  • 別名
    周氏紅綢
  • 讀音
    シュウ コウチュウ(shu Kocyu)
  • 介接機關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 性別
  • 出生地
    臺北市永樂町4-64
  • 出生年月日
    1914
  • 卒年月日
    1981(一說1982)
  • 來源
    1.〈嚴選をバスして喜ぶ 臺展初入選の人々〉,《臺灣日日新報》,1931-10-22夕刊(版2)。2.《女子美術專門學校同窗會 會報》,第13號,1935,頁118。3.賴明珠,《流轉的符號女性--戰前臺灣女性圖像藝術》,臺北:藝術家,2009,頁38、83-86、91、108。
  • 父母
    父周宗興;母鄭粘
  • 配偶
    張歐坤
  • 撰寫者
    李淑珠
  • 臺府展入選屆別(年)
    臺展第5回(1931);臺展第7回(1933);臺展第10回(1936)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