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最常看到的裝飾題材是「瓶花博古」,閩台稱「花矸博古」,花矸即是閩南語發音的花瓶,一般為瘦長形瓶。博古指的是文房珍玩或畫卷禮器。宋徽宗將所收藏的古器物編成《宣和博古圖》。古代視禮器與制度為一體之兩面。所以博古圖不只是器物,也是禮樂制度之象徵。
臺灣古民宅或寺廟的窗子或牆壁最喜用「花矸博古」圖案裝飾,有木雕、石雕、彩畫、剪黏、泥塑及交趾陶等多種工藝。在水平的構件如屋脊、樑枋或水車垛,博古的器物多用小型的鼎,爐、文房珍玩或暗八仙的寶劍、笛子、扇子、葫蘆。但在垂直的構件如門扇或牆垛,最常出現諧音「平安」的瓶花(花矸)。
花矸要供置於博古架之上才顯得尊貴,博古架用曲形雷紋,實際上為多寶格或古董架,將不同大小的花矸供在高低不等的架上,而花矸內插著四季花(春茶花、夏荷、秋菊、冬梅)或歲寒三友(松、竹、梅)或富貴花(牡丹、桃花、芙蓉)等象徵四季平安。
臺北孔子廟所見的花矸博古交趾陶相傳為洪坤福所作,後再由其弟子姚自來與再傳弟子林再興修補而成。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