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內枝外葉博古垛

內枝外葉博古垛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石雕或木雕依其深淺有數種雕法,早在北宋時李明仲所撰的《營造法式》中即有「剔地起突」或「壓地隱起」之說法。前者依現代說法為「深浮雕」,後者為「淺浮雕」。雕刻之深淺可以表現立體感,如果利用堅硬的木材或石材,可以採深浮雕法,即「剔地起突」。

        清代的寺廟所用石材中,如果使用一般花崗石或砂岩,因其石質較粗,只能用淺浮雕。1919年(大正8年),艋舺龍山寺大改築,採用了許多從福建惠安來的「青斗石」,這種石材極為堅硬,石質細密。有一種採自惠安南塘玉昌湖的青斗石,色澤呈綠色,故也被稱為「青草石」,它被廣泛用在艋舺龍山寺前殿正面牆上,不但數量面積大,且雕琢精美,視為臺灣寺廟石雕之高峰傑作。

        圖中艋舺龍山寺前殿壁垛以「內枝外葉」技法所雕之「博古圖」,在博古架上放置器物,包括麒麟、香爐、花瓶及清供等文物,所有花葉皆浮雕在空氣中,枝幹非常細,以石雕表現細緻的器物或走獸四肢,是極不容易的工藝,所以被視為是經典之作。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撰寫者
李乾朗
資料來源
李乾朗,《艋舺龍山寺調查研究》,台北市政府,1992;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市:遠流,2003。
保存者/保存團體
惠安石匠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