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共37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5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6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7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8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9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10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11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12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13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14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15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16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17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18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19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20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21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22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23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24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25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26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27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28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29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30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31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32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33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34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35張
跟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有關的相片,第36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御製重刻淳化閣帖(七) 冊 晉王獻之江州帖

吾當託桓江州助汝。吾此不辨。得遣人船迎汝。當具東。改枋三四。吾小可者。當自力無湖迎汝。故可得五六十人。小枋諸謝當有二。便是見今當語之。大理盡此。信還具白。胛痛可堪。而以作書。殆欲不可識。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立故宮博物院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
作者
王獻之,Wang Xianzhi
書體
草書
裝裱形式
冊(經摺裝)
數量
一幅
作品語文
漢文
集叢號-件
08
集叢號-開
04-06
集叢號-幅
04-06
集叢號-類型
附件
質地
本幅 / 紙
參考資料
內容簡介(中文) / 王獻之(西元三四四-三八六年),字子敬,祖籍琅琊(今山東臨沂),是書聖王羲之(303-361)的第七個兒子,人稱王大令。書法與父親齊名,並稱「二王」。書史記載王獻之行、草尤其出色,米芾對其書法的變化靈動與天真超逸推崇備至,讚其「一筆書」運筆如「火筯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 本次選展〈淳化閣帖〉中王獻之書〈江州帖〉、〈疾不退帖〉、〈消息帖〉與〈腎氣丸帖〉。 (20121017) / 內容簡介(英文) / Wang Xianzhi (style name Zijing), whose ancestors came from Langye (modern Linyi, Shandong), was the 7th son of the famous calligrapher Wang Xizhi (303-361) and known as “Wang Daling.” Equaling his father’s fame in calligraphy, they were known as the “Two Wangs.” Histories indicate that Wang Xianzhi’s running and cursive script were particularly admirable. Mi Fu especially praised the spirited changes and untrammeled innocence of his calligraphy, admiring his “one-stroke calligraphy” with brush movements like “fire prongs stirring the ashes, they link with no end, as if done unconsciously.” The “Jiangzhou,” Jibutui,” “Xiaoxi,” and “Shenqiwan” works by Wang Xianzhi have been selected here from “Chunhua Pavilion Modelbooks.” (20121017)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